前言永隆配资
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,终于露面了!当地时间6月26日,哈梅内伊在国内发表电视讲话,这是停火后,他首次公开讲话。总体来说,他的讲话有4点非常引人关注(当然,西方网民更多地是吐槽):
1.他连说了好几个祝贺,祝贺伊朗战胜了美国和以色列,祝贺伊朗人民的团结;
2.他称:以色列在伊朗的打击下几近崩溃;
他称:伊朗给了美国一记耳光; 他称:伊朗能进入美军基地,这一点很重要,如果美国再进行任何侵略,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。至于核基地被炸一事,哈梅内伊没有明说,只是表示:“特朗普在描述事情的时候总是夸大其词。”很明显,哈梅内伊是想表达:伊朗的核设施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。
展开剩余83%从“挨打”到“反击”:哈梅内伊的军事叙事重构
哈梅内伊在讲话中反复强调“伊朗军队突破了以色列的多层防御系统”,这并非空穴来风。根据以色列媒体披露,在6月13日冲突爆发后的10天里,伊朗向以色列发射了超过200枚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,其中至少37枚突破“铁穹”和“大卫投石索”防御系统,直接命中海法炼油厂、特拉维夫发电厂等战略目标。
更戏剧性的是,6月16日以色列南部一处反导阵地因拦截弹技术故障发生自爆,引发多枚导弹殉爆,造成一个反导连几乎全灭,伊朗革命卫队事后宣称“干扰了以色列的指挥控制系统”。
这种“非对称反击”策略让以色列付出了惨重代价。特拉维夫居民在10天内被迫进入防空洞47次,海法市因天然气管道爆炸引发的大火持续燃烧36小时,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亿美元。
尽管以色列军方宣称“90%的来袭导弹被拦截”,但伊朗通过“饱和攻击+技术干扰”的组合拳,成功消耗了以色列超过2000枚拦截弹永隆配资,使其反导系统濒临瘫痪。
针对美国的“胜利”叙事同样有事实支撑。6月23日,伊朗向美军驻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射19枚导弹,虽然因提前通报未造成人员伤亡,但此举打破了美军“中东基地不可侵犯”的神话。
更具象征意义的是,伊朗导弹数量与美军空袭伊朗核设施时使用的炸弹数量完全一致,这种“对等报复”策略既避免了全面战争,又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伊朗的战略定力。
核牌与团结牌:哈梅内伊的政治操弄术
在军事叙事之外,哈梅内伊将讲话重心放在“民族团结”上。他特别提到“近9000万伊朗人发出同一个声音”,试图将外部冲突转化为内部凝聚力的催化剂。
这种策略在现实中确实奏效——冲突期间,伊朗国内爆发了多场支持政府的集会,德黑兰街头出现“抵抗经济”热潮,民众自发购买国产商品以对抗制裁。
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,2025年伊朗通货膨胀率已突破85%,里亚尔对人民币汇率跌至0.00017:1,民众生活压力空前。哈梅内伊通过塑造“美以共同敌人”的形象,成功将经济困境归咎于外部制裁,同时借“胜利叙事”巩固政权合法性。正如伊朗迈赫尔通讯社评论称:“以色列的袭击反而让伊朗社会更加团结,这是敌人未曾预料到的副作用。”
核问题始终是这场博弈的核心。哈梅内伊在讲话中反驳特朗普“伊朗核计划倒退数十年”的说法,强调“美国的打击并未摧毁我们的核能力”。
事实上,伊朗议会在6月26日通过法律,正式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,并将核设施转移至地下掩体。这种“以退为进”的策略,既避免了直接退出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的国际孤立风险,又为未来谈判保留了筹码。
脆弱停火与持久对抗:中东棋局的新变量
哈梅内伊的讲话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:伊朗不会接受任何形式的“投降”。这种强硬立场与美国的“极限施压”形成尖锐对立。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一边宣称“伊朗核计划已被摧毁”,一边暗示可能签署新协议,暴露了美国的战略矛盾——既想通过军事威慑迫使伊朗让步,又担心冲突升级失控。
停火协议的脆弱性在讲话后立即显现。6月27日,以色列以“伊朗违反停火协议”为由,对德黑兰附近军事目标发动空袭,而伊朗则宣布恢复对以色列的“定点打击”。
这种“打打停停”的模式,反映出各方在战略目标未达成情况下的无奈妥协——以色列未能彻底摧毁伊朗核设施,伊朗也无力将以色列逐出中东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地区力量重组。沙特和土耳其在冲突中采取“谨慎中立”立场,暗中扩大自身影响力。沙特借伊朗分心之际,加速推进与叙利亚的关系正常化;土耳其则通过斡旋停火,提升其作为地区调解者的地位。这种“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”的局面,可能重塑中东地缘政治格局。
哈梅内伊的“胜利宣言”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表演。它既包含对军事成果的夸张渲染,也暗含对国内危机的转移化解,更揭示了伊朗在美以压力下的生存智慧。
这场讲话后的中东棋局,将不再是简单的“对抗-妥协”循环,而是进入一个“有限冲突常态化”的新阶段。对于伊朗而言,如何在保持战略威慑的同时修复经济创伤,将是比军事胜利更严峻的考验。
信息来源:以伊停火后哈梅内伊首次发表讲话:侵犯伊朗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2025-06-26 央视新闻
特朗普:伊朗袭击美军基地经过我批准 2025-06-26 央视新闻
发布于:重庆市创利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